教务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1-11-03  编辑:哈工大(威海)教务处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111日上午,教务党支部在主楼二号会议室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信息学院教授刘爱军老师为支部党员倾情讲述刘永坦院士以身许国、科技报国、勇闯无人区、筑牢祖国海防长城的先进事迹和相处点滴。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由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刘永坦的幼时记忆,充满了飞机扔下的炸弹、被血染红的江水、颠沛流离的逃难在家国蒙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1979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刘永坦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从此与他一生钟情的新体制雷达事业结缘。国外学习让刘永坦认识到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开始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就是要让“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

有志者,事竞成。1989刘永坦团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中国人用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0首次完成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刘永坦深知,科研活动不可能靠几个人去单打独斗,要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一个更大的团队,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刘永坦治学严谨、甘为人梯,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去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学生。面向未来新体制雷达探测技术与智能感知等领域,为国家着力培养和输送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

刘永坦院士带领“雷达铁军”四十年如一日,爬坡过坎,专注新体制雷达科研攻关,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支部书记张策在总结中讲道,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刘永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是值得我们全体哈工大人骄傲的最高荣誉。“坦先生”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岁月,从小颠沛流离,亲身感受到了国家衰弱的痛楚。长大后立志刻苦读书,报效祖国,把爱国奉献作为一生的志向。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展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付出。作为威海校区的一员,大家深深感到荣耀和自豪全体党员同志都要向“坦先生”学习,只要长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于平凡的岗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奉献发光,做出有益于祖国的成绩和贡献。



联系我们

电话:0631-5687010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主楼3楼教务处

版权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

Copyrigh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