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7-03  编辑:哈工大(威海)教务处

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实施,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以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大赛组委会决定举办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一、大赛简介

“超星杯”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致力于挖掘、培育并展示教师的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成果,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赛鼓励参赛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大赛自2019年创办,目前已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和《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数据统计源,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参赛对象及项目范围

国内高校(含高职高专)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选定一门课程作为参赛项目: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或使用在线教学资源、学习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

要求参赛主讲教师5年对所参赛的课程讲授2轮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可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4名团队教师。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课程,不重复参赛

三、大赛赛制

大赛设本科赛道和高职赛道,分为校内初赛、全国复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复赛分学科专业门类评审,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文、理、工、医、农、艺术”等组别。决赛评审不分学科专业门类

四、大赛奖项

1.个人(团队)奖。根据复赛人数比例和成绩排名,按赛道择优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向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其余复赛教师发放参赛证明。

2.优秀组织奖。对积极推荐教师参赛,组织良好并获得优秀成绩的高校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3.特别贡献奖。对办赛过程中给予各项支持、影响效果明显的参赛高校及单位,授予“特别贡献奖”。

4.专项奖。大赛设立三大专项奖,分别是“人工智能+”专项奖不超过10项、“慕课西部行”专项奖不超过10项、“产教融合”专项奖不超过10项,分别旨在表彰优秀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助力西部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高质量混合式教学创新。专项奖课程除满足大赛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评选标准外,还需满足相应的专项要求,具体如下:

“人工智能+”专项奖:强调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要求参赛课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慕课西部行”专项奖:侧重西部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要求参赛课程充分利用中东部优质慕课资源,通过本地化改造与资源共建共享等,获得明显教学质量提升和示范效应。

“产教融合”专项奖:聚焦于产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参赛课程紧密围绕产业需求,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创新、环境创设及评价改革等多元化手段,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并展现出显著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申报专项奖的教师团队在填报材料时请简要说明课程在相应专项奖方面的工作内容、特色亮点及取得的成效等。

五、大赛培训

大赛培训以公益性质开展,致力于推广混合式教学设计前沿理念和实践。大赛配套培训包括初赛、复赛、赛后优秀案例推广,具体培训安排及培训资源见大赛官网https://hhsjs.mh.chaoxing.com通知。

六、校区初赛材料提交

根据大赛章程,校区初赛需提交以下材料,内容包含:

1)课程教学大纲(需反映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改效果达成情况,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授课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创新举措、课程评价等要素);

2)课程教学日历(附件4);

3)一次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附件5),并提供对应的教学设计案例说课视频(需涵盖2-4学时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能体现一次完整混合式教学过程,说课时长不超过10分钟)、一次日常授课教学实录(45分钟,内容属于上述2-4学时教学内容)(要求详见附件6)。

请各位参赛教师于9月3日下班前将汇总表(附件2)连同上述材料打包发送至邮箱liupeng2021@hit.edu.cn,校区将组织专家进行网络评审,根据评分排序确定进入全国复赛的名单并在教务处网站公示。

联系人:刘鹏

联系电话:0631-5687536

附件1-6.zip 

教务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4年7月3日


联系我们

电话:0631-5687010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主楼3楼教务处

版权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

Copyrigh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